太极拳之二
一、什么是太极拳精华,什么是糟粕?——陈照丕晚年太极拳见解
(2)打太极拳用气对还是不用气对?
(3)说陈式太极拳是大架,杨式是中架,吴式是小架,这样说法对不对?
(4)打太极拳,应当先由刚入手,还是先由柔入手?
腹为中节,中节不明,滿腔是空。上自咽喉,下至丹田为中节,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,不能鼓肚填胸,必须沉肘松肩,含胸塌腰,心气下降,呼吸自然。打太极拳,腰是最重要的。腰如车轴气如轮。腰为周身之主宰。腰为一身之主。肾为发气之源,如果不懂得腰劲,周身涣散无主。手为梢节,肩肘为中节,腰为根节,往里合,以手领肘,以肘领肩,以肩领腰;往外开,以腰摧肩,以肩领肘,以肘领手,这就是梢节领,中节随,根节摧,左右是一样的,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。
下节不明,颠覆必生,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,脚底脚后跟要把地,涌泉穴要虚,腿要虚实分明,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,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,膝盖要与脚跟对照,不要东倒西歪,要骨节相对,不对则无力,等于盖房顶,梁柱一歪,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,虚腿脚尖要往里勾,使腿上有缠丝劲,委中穴(在膝后弯内)莫软,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。乁脉穴(在两大腿弯内)要虚,不然转关不灵。开裆贵圆,腿部方能有力,腿为周身之枢纽,灵与不灵在于步,活与不活在于步。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,就是上虚下实,外柔内刚之法。
在第一阶段练习时,必须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,就是手与足,肘与膝,肩与胯合,此为外三合也。心与意,气与力,筋与骨合,此为内三合也。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,下欲动而上自领之,上下动而中部应之,中部动而上下合之,一动周身无有不动,一静周身无有不静,何有三节之云乎哉。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, 分而合之,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,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。
打太极拳时就是合而分之,分而合之,分中有合,合中有分,分者是一本而散为万株,合者是万株成归于一本,千头万绪各有所属,酿佳肴自有其源,拳术之道不外此例。
3、人有四个生理的自然弯曲,颈椎、胸椎、腰椎和尾闾。颈椎是向前的,下颚内收,顶劲领起,是为了把颈椎拔伸。胸椎是向后的,含胸是为了胸椎的拉伸。腰椎又是向前的,塌腰不是往前顶腰,这样就把腰顶死了,内气不能畅通,上下身形成脱节。腰、裆、胯是连接人体上下体的枢纽,这一块一定要它通畅、松活,才能上下相随周身一家。应在松胯的前提下尾闾下垂,尾闾像一个秤砣一样往下坠,往下拉。与顶劲形成对拉整个身躯像一张弓。一身备五弓,最重要的就是这个身弓。在松胯下沉的基础上,打拳就像坐在凳子上,尾闾向下一个垂线,两个膝关节向下一垂线,形成一个不停变化的三角形。
4、屈膝松胯开裆,开裆要很饱满地向外撑劲。开裆不是两膝越往外开叫开裆,而是会阴穴开才是开。腿前后都开才是开。
5、虚脚的扣很重要,要先扣脚尖再外翻,劲才饱满。
6、太极拳又称为“棚劲拳”。从起势开始一招一式棚劲都不能丢,动作要饱满,棚劲是太极八法中的第一劲,也是贯穿始终的。
7、太极拳符合儒家道家的哲理,不丢不顶,不卑不亢,不贪不欠。做人也是这样,拳练好了也是对你人的修炼。
8、结缘太极要知足,学习太极要知不足,练习太极要不知足。太极永远无止境,终生不能尽其妙。
9、练太极要循序渐进,一步一个脚印,一层一层地来,一层功夫一层体会。一成深一层,层层妙无穷。
10、练拳时要做到“三平”:头要平,肩要平,胯要平。
11、太极拳要求要有整体劲,外三合要合好,还要交叉相合。揽扎衣时右手像有根绳子把左脚带过来;单鞭也同样,左手打开时右脚跟着扣过来。后塌前碾缠的劲要出来。击地拳转身时、金刚捣碓提腿震脚时、第三金刚捣碓转身时都像是有皮筋扯着一样,既协调又清清楚楚。
12、先倒重心再转腰,不要倒重心和转腰一起来。
13、松还有几个阶段:第一是不知松,动作僵硬,说得多了你有了一点体会,但还是不会松。第二是不敢松,有放松的意识了,但腿上没劲,想松松不了,一开步松沉腿直发抖也松不下来。第三是不能松,到了一定时间,腿上有劲了,也知道松的好处和怎样松了,但细节做不好。真正松开的目的并不是把劲都丢掉,是为了让全身各部位协调起来,更好地重新组合。比如发力时有向前伸的肌肉,也有向后的拉扯的肌肉,让你放松在发力的一瞬间再用力,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对抗肌的用力,如果有一百斤的力达到稍节还有八九十斤的力。若非常紧张的话可能只剩下二三十斤的力了。就像电的损耗一样,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掉了。
14、发劲前要蓄好劲,蓄劲如开弓,发劲如放箭。
15、做缠丝练习时,要身体带动,以身领手,手随身转。大圈是公转,公转好学,学一套拳就会了,有了型,会划大圈。但有没有内涵,就要看顺逆缠丝,螺旋缠绕的自转运动。自转要与公转相结合,内容就更丰富了。
16、陈式太极拳有很多剪刀劲,反方向的劲。手和膝用的是相反的力量,膝在人腿外内扣时上肢的劲向外走,反之膝在人内时劲向里走(或脚向外扫,上肢的劲向里来),相反的方向运动成为剪刀力。掌握了这个原理,可自由发挥。
17、陈鑫的缠丝劲论说的就是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,不懂此劲不懂拳。不懂得缠丝就是不懂拳,就是瞎胡练。重心要到位:年龄小的蹲得低一些,年龄大的架子高一些,但不管高低重心要到位。比如:揽扎衣式的右腿,膝关节要和右脚尖相对照,要垂直,才有支撑力。否则,一推就倒。
18、虚脚要扣,扣好再松胯。才能够圆裆,圆裆可下盘更稳,八面支撑。
19、倒换重心时要始终保持裆走后弧,膝走八字的方式。这是一个规律。
20、掩手肱拳的发力不能只注意右手的拳头上,要把注意力放在左手上,左肘的后肘尖上。左肘肘劲打得好,右手的力量才能大。右边的力要往前,拧腰扣裆。松左胯,为右边让开道。(把左边的门打开,右边才能过得去),右腿要蹬地,结合松胯转腰,以腰为轴产生旋转,形成离心力。如伞上的水珠,要把它摔下来,手一拧伞把,水珠就形成了一个切线下来,不会随着伞边走圆的弧线,这是离心力形成的切线。前拳后肘要对称,要在一个平行面。还有,打前要收好,蓄而后发。欲右先左,欲左先右。蓄劲如开弓,发劲如放箭。发劲时要发声,通过鼻口自然发出“哼”的声音。
21、打拳过程中,上肢(如单鞭)既不能挺,双手不能拉得太直,也不能丢,要舒展饱满。手型在到位的时候要坐腕,中指领劲,形成外边有棚劲,里边有撑劲。
22、太极拳不是广播体操,它是通过练习把动作、意念和呼吸三者密切结合,形成内外兼修的内功拳。要通过放松下沉走出气感,才是太极拳内在的灵魂。
五、陈照奎宗师列举练拳诸病五十例
1.僵:有刚无柔,通病。防治:全身放松,同时,要做到松而掤劲不丢。
2.飘:有升无沉,有上无下,漂浮,或叫拔根。尤其是在提腿和跳跃动作时更易犯此病。防治:轻沉兼备,逢上必下,周身有上升部位必有下沉部位。腰以上螺旋上升,腰以下螺旋下沉。上有虚领顶劲,下有气沉丹田,五指抓地。对拉拔长,稳固下盘,裆走锅底型。逐步作到上肢如风吹杨柳,下盘稳如泰山。手的动作,顺变逆,逆变顺,必须先坐腕,否则也飘。
3.散:有开无合,松懈,或四肢开展过大,两臂开展之中没有相系相合使感。肩,胯,肘,膝,手,足之间失掉“六合”规矩,以及敞胸,敞裆,都是开展有余,紧凑不够。脚该扣不扣。手型散也是病。防治:四肢总保持半圆型,掤劲不丢,处处作到开中有合,合中有开,开合相寓,要做到:舒展之中有团聚之意。下盘两膝,两足。常常里合。
4.拘紧:动作放不开,不到位,不舒展。防治:处理好开合关系,合中有开,“紧凑之中有开展之意”。
5.直:直来直去,没有缠丝劲。防治:动作螺旋,触处成圆,周身各关节的松沉处处求一个圆字,动则求一个旋字,非圆即弧,非顺即逆。
6.丢:丢劲,失去棚劲或丢掉小动作。防治:棚劲不丢(弹簧劲)动作不缺,过度路线不含糊。
7.扁:没有棚劲,圈不圆。防治:棚劲不丢,周身如同一个充足的气球。外行饱满,内气鼓荡。“筋骨要松,皮毛要攻。”
8.贪:上身前倾,有前无后。防治:注意左发右塌,右发左塌,前发后塌,上身中正,前去之中必有后撑。
9.拱肩:上肩拱,上挺,上拔。防治:时时注意沉肩坠肘。掌根下塌,另外,拱肩与胸腰能否开合,腰能否下塌也有关系。
10.晃肩:肩左右摇摆,初学用腰劲抖不出来,而肩膀左右摇摆非常难改。防治:上身中正,松肩塌腰,以腰脊带肩。
11.探肩:两肩过分前卷,含胸太过造成的。防治:含胸塌腰,肩微含,不可过,作到胸背有开合,胸开背合,背开胸合,两肩松沉 。
12.架肘:肘上架。防治:肘要下坠,不能离肋。
13.挺胸:开胸过大。防治:开胸指胸肌横向拉开,不是前突而是要螺旋中运化。
14.凹胸。含胸过分,有合没开。
15.弓背:同上。
16.弯腰:下盘支撑力不足,腰腿没劲。
17.突臀:臀可以上下立体螺旋翻动,切不可后突。裆部有开有合,肛门有松有提,臀部有翻有沉。
18.跪膝:膝过足尖。防治:加强下肢功力锻炼,坐腰。
19.水蛇腰:腰软得过分,左右扭摆。防治:腰劲贯下去,贵坚实。腰不可软,不可硬,折其中。
20.腰死:不会动腰,死板一块。防治:活腰,塌腰,松腰,转腰。
21.绷胯:胯松不下,即大腿根处凹不进去,总是向前绷,这样,腰劲就难以灵活运化。防治:松胯的要领在于塌腰,而塌腰必松胯。打拳时腰后坐,转腰时,要让大腿根处凹进去,松下来,不可绷直。让小腹肌与大腿根的肌肉相连。特别转换重心时。
22.荡裆:裆太低。防治:裆要需,要撑圆,低不过膝,仆步除外。大小腿弯处不能小于90度。
23.夹裆 裆不虚圆。防治:会阴穴放松,两膝里合,两大腿内侧肌有向后外翻之意。裆部如桥拱,总是半圆型,不能人字型。
24.敞裆:裆开,膝不合。防治:两膝常常里扣。
25.拔根:脚跟离地,气易上浮。防治:注意气沉丹田,五趾抓地,涌泉穴空,如树根扎地。“足稳则身不可摇”。发劲时,坚持左发右踏,右发左踏之原则,瞻前顾后。
26.喝风:脚掌外缘离地。防治:同25。
27.拧钻子:脚乱动,抓不住地,根基不牢。防治:同25。“拧钻子拔跟,传授不真”。
28.低头:不懂“虚领顶劲”乃是太极拳之纲。“低头弯腰,传授不高”。“丢掉顶头悬,白练三十年”。防治:下额里收,眼平视,头部端正,不可低头,歪头,晃头。
29.仰额。防治:同28。
30.晃脑,歪脖。防治:同28。
31.眼呆:不知目之所向。防治:眼看对方,顾视左右。“眼不旁视,足证心不二用”。“百拳之法,眼为先锋”。意念一动,眼神先动。
32.怒目:精神紧张。
33.张口
34.吐舌
35.绷嘴
36.努嘴
37.皱眉
38.胸闷:气上浮,或闭口运气发劲。
39.手颤:紧张或腰劲出不来而故意追求梢节弹抖劲。防治:注意起之于足,行之与腿,主宰与腰,行之于手。节节贯穿,从根到梢贯通一气。
40.单摆浮搁:身法不正。
41.前俯后仰。凹胸。含胸过分,有合没开。
42.左右歪斜。
43.忽高忽低。防治:升中有沉,沉中有升。
44.双重:分不清虚实。
45.断续:劲断,动作不连贯,不能一气呵成。防治:意断劲连,着着贯穿。
46.凸凹:圈弧不圆。气势不饱满为凹,动作越出方圆为凸。
47.缺陷:动作丢缺,缠丝劲丢缺,内劲丢缺。
48.不到位:动作,内劲,眼神等等不到位。
49.扛重心:倒换重心时,不懂裆走下弧,直线扛过来。
50.神弛:精神不集中,心不静。
六、几个新观点
太极拳说“其根在脚,生于腿,主宰于腰”,面对这句话,很多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要求步稳,立地生根。他认为其根在脚,就是用脚使劲地与地面用蹬劲,才能与地面产生反作用力。
原则特点
虽然各氏太极拳在动作力度、速度、结构、动作数量等上有所区别,但是作为太极拳也有共性的东西,共同遵守的运动原则。
1、劲力核心原则
劲力是指太极拳中所特有的一种综合素质。它是以各关节间骨缝松开,韧带肌腱伸长,肌肉适度用力为基础,通过大脑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力量素质。这种劲力极其灵活多变,在力度、力向、力点、力速方面能因敌而变。
2、对拉互争原则
纵观太极拳的各项身型技术要求,可以发现其实是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、前后、左右、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,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,产生出太极拳的劲,传统太极拳称其为全身弹性的糊劲,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,这是因为:肌肉具有伸展性、弹性和粘滞性。
3、一动俱动原则
太极拳论讲“动无有不动”。太极拳将天地比作一个大宇宙,人体为小宇宙,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动,这种动是在意识调控下的周身协调运动,包括内脏、体表、四肢百骸,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在动作过程中,一动俱动,全身从思想到肢体以至各个部分,尽可能多的参与运动,而且是高度协调精细的运动,绝非局部动,或分开无序动,这点应在练习中不断体悟。一动俱动原则的掌握,重在找到人体运动的中心环节,并以它领导仓身各个关节运动,作到一动俱动。
4、节节贯串原则
这主要讲劲力的传递过程,拳论讲,“ 劲起于脚跟,主于腰间,形于手指,发于脊背",“其根在脚, 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;由脚而腿而腰,总须完整一气”等等,这是要求全身节节松开,一松到底,节节贯串,周身一气,其中腰为主宰,腰是节节贯串的枢纽,相当于中转站,也是人体的最大关节所在部位,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原理,所以太极拳亦突出腰的主宰作用,强调源动于腰,一动百动的技术要求。
5、相随相合原则
相随,指的是太极拳中的一致性,如提膝挑掌,提膝与挑掌相系相吸,上下相随。相合,一方面是指外表的关节位置上的对应,如手与脚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:另方面是意想幼力的合,如手到、脚到、身到、劲到,产生合力,杨氏的搂膝拗步就是要手的搂推,与身体松沉相合,一致完成。
6、阴阳相济原则
这是一个总则.太极离不开阴阳,拳中表现为上下、里外、大小、虚实、开合、刚柔、快慢等等的运动,有人称“太极,是由人体内在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;太极与拳,即内形与外形的辩证地统一结合。”所以说太极拳是一个身体的辩证运动,一方面要阴阳分开,一方面又阴中有阳,阳中又有阴,却又分不开,最终又是一个相济、渐变、换化、互补的关系,如“白鹤亮翅”,虽然上举手却身下沉,身下沉却头上领,手上举肘却下垂,拳论中讲的“左重”、“才有虚”、屈伸”、俯仰”无一不是阴阳的关系,总之,阴阳相济,阴阳分清,阴阳合一,万变不离阴阳之理。